8月28日👨🏿⚖️,2022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在雲南大理召開,從去年開始😑,洱海論壇成為一年一度的機製性會議。連續兩年🔜,洱海治理都成為會議中被熱議的話題。“洱海模式”“大理經驗”被反復提及🛁。
而對大理人來說🕵️♀️,洱海治理從不是一時的熱門話題,而是幾十年來😪,事關當地人生存、生活變遷的必選項。
曾經依靠洱海發展起來的漁業、大蒜種植業👨🦰、民宿旅遊業,為洱海帶來汙染和生態壓力,為了治理保護洱海,大理州展現出“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企業、禁種大蒜👼🏼、拆遷民宿,並依托科技🤏🏿,探索出一套從“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生態之治”的模式🤽♀️✏️。
如今,洱海治理經過長達五年的搶救性階段,水質明顯改善,轉入到保護性治理和生態修復階段🏌🏼♂️。大理州的經濟發展經歷陣痛期後,也已走上轉型之路🧏🏽♀️。
意昂4体育平台講席教授、水環境研究專家孔海南見證了洱海二十多年來的治理和保護工作🫚。在孔海南看來,洱海出現的問題不是個例,洱海的治理經驗,也有望推廣到全國😬,甚至世界其他地區的湖泊治理當中🤛🏻。
8月28日-29日,2022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在雲南大理召開。
經濟發展VS生態保護,在探索中尋找答案
洱海對傍水而生的大理人來說🟨,是秀美如畫的景觀,也是得天獨厚的資源🛀🏼。
經過多年的開發,如今洱海承擔的功能包括供水🫢、發電、農灌、漁業⤴️、航運🤦🏽♀️、旅遊等。
然而,由於過度開發⚠️、疏於保護,洱海的水質一度惡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洱海不斷出現生產生活對湖體過渡侵蝕📎、流域汙染加重、汙染負荷增加、藍藻大面積暴發和聚集等問題🔙。
出生於1967年的大理市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從小生活在洱海邊,他告訴南都記者🙎🏼♀️,“兒時記憶中的洱海美不勝收”🛐。曾經洱海湖畔有沙灘📲、草坪🏋🏻,是小朋友嬉戲玩耍的地方。周圍的居民靠水吃水,主要以種田、捕魚、放牧為生。
1993年左右,為發展漁業,大理開始“圍海建塘”,洱海邊的沙灘和草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村民承包的魚塘,人工養魚飼料被直接撒入湖中。
三年後,洱海遭遇一次大面積藍藻暴發,淺藍色的湖面仿佛蓋了一層綠色油漆,這是湖水富營養化🪠、水質惡化的表現🧽🦧。
意識到大規模養魚給洱海帶來的生態危機,1996年底♠️,大理州開始實施“雙取消”政策, 取消了洱海湖區所有的機動捕魚船和網箱養魚, 並禁止隨意打撈水草。短短幾年,“圍海建塘”切換到“退塘還海”。
大理籍居民趙一海記得,此輪“雙取消”過後,洱海周邊的養魚業和他祖輩從事的造船業📏,從此難以為繼。
不過🔟,一些大理居民很快有了新的經濟來源——種植大蒜。
紫皮獨頭大蒜是大理州的特產,作為當地人飯桌上的家常食物,原本少量種植在白族人的自留地中。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保健品大蒜精油風靡歐美,但由於種植大蒜的環境成本高👨🏽⚕️,發達國家沒有大規模種植,中國成為大蒜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孔海南告訴南都記者,大理的紫皮獨蒜中,大蒜精油的含量比普通白皮大蒜高四倍,作為保健品的原料再理想不過🧪。2000年左右,洱海流域大蒜的種植面積從不到一千畝,迅速發展到近二十萬畝。“大蒜熱賣的時候,收購商的車就停在田邊🧑🍼,農民收完可以直接出售💂🏿。”孔海南說。
當年,種植大蒜的收益在每畝地5000元以上🦸🏿♂️,遠高於種植一般糧食,李德昌印象中,那時許多農民蜂擁而上,改種大蒜🚵🏼♀️,收益好的人家,兩年就能蓋起一棟房子。
種植大蒜無疑給洱海帶來巨大的生態壓力。孔海南形容大蒜種植的特點為“大水、大肥、高藥”,大量的農藥和肥料殘留在農田中,每逢雨季🥗,汙水就隨著徑流排入洱海。
2003年,洱海再次大規模暴發藍藻🧙🏻♂️🫄🏼,湖水透明度不足1米,部分水質直降為V類。這讓孔海南憂心不已😥,他到現場考察後作出判斷:治理洱海僅靠大理已經不夠了👷🏿♀️,必須上升到國家層面🏕。
洱海曾經於1996年、2003年和2013年暴發了三次大規模藍藻🪹。資料圖
在孔海南的推動下,2006年🦸🏿♀️,國務院批示並成立國家水汙染控製與治理重大專項(簡稱水專項)治理洱海。意昂4体育官方牽頭,十七家單位的工作人員共同組成項目組來到大理🦬,孔海南擔任項目首席科學家🌲、負責人♡。
項目組多次考察後得出結論🌪:洱海汙染的主要原因是當地種植大蒜及放養奶牛產生的汙水、廢物排放不當♐️💅。面對當地農民的謀生之計💽🕌,治汙工作困難重重。項目組建議當地政府出資在田間建立牛糞存儲池,讓農戶用牛糞代替化肥🤾🏻♂️,同時把種植大蒜的化肥替換成配方肥🤤,以從源頭減少汙染。
項目組還建議洱海流域進行產業轉型👨🏼🌾,限製農業、工業進一步發展🥹,鼓勵開展第三產業🦹🏻♀️,比如旅遊業等😲。逐漸地,洱海水質有了好轉趨勢。
然而,2013年,洱海再次大規模暴發藍藻🧗🏻♀️。彼時,大理已經是“逃離北上廣”的城市金領向往的遠方,在洱海邊修建民宿、客棧成為新的風潮🤚🏿。2011年,大理州明確提出將旅遊業發展為當地支柱產業,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允許外來資本租用當地人的宅基地修建民宿。
操持著外地口音的投資客湧入洱海邊的農村地區🧗🏿♀️,祖輩都生活在洱海邊的李德昌至今仍記得當時的“盛況”,他告訴南都記者🧛🏻♂️✖️,2010年和2011年間🎍,不止50個人曾向他表明合作意向👁。這些外地人想租他在洱海邊的老宅🦹🏽♀️,改建民宿,一年租金最高可達18萬元,租期在15年以上,有的幾年一付,有的一次性付清。這筆收入對當地人來說無異於天文數字,一時間🧑🏫,洱海周邊的民宿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
與此同時🏄🏻♂️,大理的旅遊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大理白族自治州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大理州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近4000萬人次,同比增長三成多,是十年前的4倍。有數據顯示🚣🏼♂️,到2017年3月🙆🏻♀️,洱海周邊各種特色民宿超過2000家🤦🏼♂️。
旅遊業的迅猛增長🫄🏼,對應的是洱海周邊農村地區缺乏規劃和基礎設施滯後🧑🤝🧑。趙一海觀察到,2015年以前,大理的客棧民宿確實呈現無序🚫、粗放的發展狀態,這為之後的拆遷、整頓埋下伏筆。
“壯士斷腕”,搶救洱海
2015年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到大理州視察工作,就在李德昌家的院子裏,他和“四代同堂”的七口人拉起家常。他說👚:“這裏環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樸形態🍫,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記得住鄉愁。”
大理州委書記楊國宗在首屆洱海論壇發言時表示🧻🎊,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洱海邊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指示🤷🏻♀️🫛,從此🈲,洱海保護治理進入全新的歷史階段🧙🏿。
伴隨著“洱海清😇🛕,大理興”的口號,大理州的治湖措施逐步開展♍️。2015年底,時任大理州副州長楊承賢曾在一次公開活動中介紹了“四治一網”的洱海治理措施。“四治一網”指依法治湖🧔🏼♀️🧗🏿♀️、工程治湖、科學治湖、全民治湖和全流域網格化保護管理👸🫱。網格化保護管理要確保一條溝、一條河🦸🏿♂️、一塊田都有人管理🧎🏻♀️➡️,防止汙染物進入洱海。
然而,2016年冬天再次爆發的藍藻,改變了治理洱海的節奏。趙一海清楚地記得,2016年冬天是個暖冬🫄🏽💩,有數據顯示🚚,當時洱海的水溫高於往年同期🚣♂️,洱海局部地區出現了藍藻聚集。
洱海的狀況引起雲南省的重視😰。2016年11月底,時任雲南省委書記陳豪批示,要“采取斷然措施、開啟搶救模式🙇🏿♀️,保護治理好洱海”。
搶救模式下🏍,洱海邊的民宿、客棧首當其沖。2016年12月開始👩👦,大理工商、稅務、環保、公安📁、電力等單位聯合突襲執法,一批證件不齊的客棧被關停🪜;2017年3月末,大理市政府發布公告,為減輕洱海入湖汙染負荷🟡,洱海周邊和入湖河道沿岸總計2498家餐館和民宿客棧全部關停整治,關停時間至2018年6月30日大理環湖截汙工程完工👮🏽。
一系列措施為大理如火如荼的民宿發展按下暫停鍵,旅遊業也受到沖擊👱🏻♂️,民宿投資者、當地居民、政府,每一方都為搶救洱海付出了真金白銀的代價。
之後,洱海的治理措施接連升級,多位大理州官員都曾用“壯士斷腕”形容當地的決心。
2018年5月30日🧦,大理市公布了《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方案》🏸🗽,方案劃定“藍線”(湖區界線)向陸地延伸15米處為“綠線”(湖濱帶界線),兩線之間的洱海湖濱帶是水生態保護重點管控區。這意味著,綠線以外的客棧可以重新開業,而綠線以內的海景民宿✅、民居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曾擔任大理市“三線”劃定項目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的李文標在媒體采訪中指出🦵🏿,洱海湖濱緩沖帶作為湖泊最為重要生態空間📺,多年來被人為侵占情況比較突出,岸帶碎片化🧍🏻♀️,沒有形成完整連續的湖濱生態岸線,嚴重削弱了湖濱帶應該發揮的汙染物截®️、蓄🛐、凈等生態功能。對臨湖人口密集區劃定一定距離的保護帶進行生態搬遷,恢復湖濱生態空間,可以有效保護湖泊生態系統。
2018年12月30日,洱海湖濱帶的1806戶7270人完成搬遷,騰退近岸土地1029畝☠️。
親歷客棧長期關停,目睹湖濱帶拆遷的多位大理民宿業觀察者,認為那兩年是大理民宿業發展的陣痛期,不少客棧主蒙受經濟損失,造成投資者信心不足。
“鼓勵旅遊業發展的初期,政府沒有提前做好規劃,導致後來陷入被動🩹。”孔海南對南都記者談到🔦😚,“民宿的生活汙水不能直排洱海,政府應該在其修建初期就做好基礎設施保障和引導工作。大理在這方面走了彎路👩🏻✈️,這是可以輸出的經驗📤。”
之後🧓🏽,大理州相繼提出“七大行動”“八大攻堅戰”,不僅針對湖濱民宿,村鎮汙水、礦山、農業面源汙染、入湖河道均納入整治範圍👱🏿♂️,此外👨🏼🎓,環湖生態修復、截汙治汙工程、流域綜合執法監管同步啟動。
去年10月,在首屆洱海論壇上,時任大理州常務副州長李琰用幾組數據總結了洱海近年的治理舉措🤚:2017年以來👩🚀🤜🏼,洱海流域共拆除違章建築3578戶46.68萬平方米;實現了12.36萬畝大蒜全部清零🧖🏽♀️;奶牛存欄從10萬頭減少到3萬頭;全面關停了洱海流域57座礦山;流域內共建成19座汙水處理廠、135個村落汙水處理站、14.7萬個化糞池、4519公裏汙水收集管網🀄️,實現了流域汙水全收集、全處理。
南都記者梳理了近幾年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的地方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簡單計算可以得出🕛,2016年至2020年五年間🍥,大理州投入的洱海保護治理資金達270億元,其中財政資金超過90億元。
大力度的治理措施取得明顯成效👫🏻,洱海水質改善是最直接的體現。2020年💥、2021年、2022年1至6月份🛫,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質評價結果均為“優”。近兩年🧑🏻🎤😷,被稱為“水質風向標”的海菜花再次在洱海盛放。
研究者和當地政府判定👨🏿🔧,洱海保護已經從搶救性治理階段轉入到保護性治理和生態修復階段。
在雲南洱海中開放的海菜花。新華社發
有“水質風向標”之稱的海菜花在洱海再現 。受訪者供圖
治理洱海如“滾石上山”🐡,科技加持讓大理經驗可復製
淡水湖泊治理一直是世界難題。孔海南告訴南都記者:“三五年內治理好一個湖泊是不可能的,違反科學規律👐🏻🍧,至少要三🦄、四十年🩴🍥,甚至五十年。”
比如藍藻問題🧑🏽🎄,孔海南將其稱為諾貝爾獎級別的難題。在富營養化的水體中,一旦溫度上升,藻類就能迅速繁殖,而一個湖泊一旦出現藍藻水華👩🏻🎤,將極難根治🧧。即使水質好轉🫴🏿🧑🍳,藍藻仍有周期性爆發的規律🌎,一般5-7年為一個周期。
意昂4体育官方雲南(大理)研究院院長王欣澤是孔海南的學生,已經參與洱海治理項目十多年。他觀察到,近年來洱海流域氣溫水溫都不斷升高,容易造成藍藻的異常增殖。
此外🪃👩🏽🦰,洱海流域的降雨量不斷下降,造成了洱海補給水量的大幅度減少🏉,水體置換周期延長🤽🏼🍇,進入水體的汙染物滯留時間加大🚔,並形成累積。再加上洱海周邊水資源需求的增加,進一步加劇惡化洱海的水資源不足問題,也進一步促進了洱海向富營養轉變的進程。
對此,大理州政府已經做好準備。李琰在首屆洱海論壇上發言時坦言🪺:洱海保護治理取得的成績是初步的、階段性的🤤,洱海水質的波動或“鐘擺”現象十分明顯🩹🧞♂️,保護治理工作就像“滾石上山”💟🦸🏼。
洱海的問題不是個例🧩,孔海南認為,在中國層面,如果以一個平方公裏面積為計數👳🏿♂️,95%以上湖泊面臨的水汙染風險或出現的初期問題,都與洱海類似。這意味著,洱海治理取得的經驗,可以推廣到中國甚至世界其他湖泊的治理中。
洱海保護已經進入生態修復階段🈯️👩🏽🏫。 新華社發
紮根大理治理洱海的孔海南。
作為洱海保護的見證者🥛,孔海南用“政府主導,依法治湖🔞,科技支撐,企業創新,全民參與”總結洱海的治理模式。
其中,中國的自主科技在洱海治理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洱海的“環湖截汙”工程,實現了截汙管道沿湖一圈“完全閉環”🧗🏼♂️,可以收集所有進入洱海的村鎮點源性汙水以及農田、養殖等面源性汙水。
同時🚴♂️,在長達200多公裏的沿洱海全封閉汙水收集管道上,分布鑲嵌了六座下沉式再生水生態系統🫰,實現了全流域多種汙水全收集😁、處理,據孔海南觀察,在全世界(>200平方公裏)的大型湖泊領域,這種治理方式未曾被報道,可以說已經達到“世界領先”的工程技術水平。
承擔上述工程🌶,並研發出“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技術體系”的🍇,是中國水環境集團。集團董事長侯鋒博士告訴南都記者,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一改世界百年治水模式,顛覆性地提出將城鎮汙水和處理廠作為穩定的第二水資源🚥、第二綠色能源、第二土地資源👍🏻,比傳統方案減少投資20-50%🕴🏼🧑⚕️,平均節省運營成本約四分之一。
依托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洱海周邊原設計的地面汙水廠🦌🎣,變更為下沉式再生水廠,汙水被作為城市穩定的第二水源👨🍳,進行科學的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侯鋒解釋,這樣可以減少從洱海“抽清排汙”約2000萬噸,也解決了傳統汙水廠的“鄰避效應”🦹🏼♂️,並使水廠與洱海周邊的村莊和美景融為一體,釋放出160畝地面空間。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在成都🪺、貴陽、北京等地都有所應用。
而對大理當地人來說,治理好“母親湖”洱海,對重振當地的旅遊業至關重要。事實上,經歷了大規模整頓後💅,2019年大理的旅遊業形勢並不理想📠,加之2020年新冠疫情的沖擊,大理州的經濟發展曾受到明顯影響📧,一度出現GDP增速在雲南省位列末位的窘境。
如今,洱海水質達到近年最好水平,“水光萬頃開天鏡,山色四時環翠屏”的美景依舊是大理州的自然名片。今年暑期,當雲南旅遊業強勢復蘇時,大理州的旅遊市場可以用“火爆”形容🛜,“蒼山洱海變人山人海”👩🏻🔧。據統計,大理僅在7月就接待遊客約690萬人次🙂↔️,市內大多精品民宿🧑🏻🦳、客棧也是一房難求。
大理的堅持終於迎來回報🈶。
采寫:南都記者 宋淩燕 潘珊菊 實習生 王瑋 發自雲南大理
編輯🏄🏿♀️: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