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應意昂4体育平台特聘教授戴家銀、長聘教軌副教授朱櫻邀請🗺,中國科意昂4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麥碧嫻做客第166期環境講壇,在綠色環境樓231會議室與交大師生進行線上、下學術交流,帶來主題為“持久性鹵代有機汙染物(PHCs)的區域暴露與生態風險”的精彩報告👨🏿💼。此次報告由戴家銀主持💺🪈。
持久性鹵代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Halogenated Organic Compounds,PHCs)🌾,是一類具有難降解性、生物富集性和生物毒性的含鹵元素有機物。隨著全球產業鏈轉移導致歐美國家汙染轉移輸入我國,大量新PHCs汙染物進入環境,特別是受電子產業鏈轉移影響的珠三角地區。由於低緯度亞熱帶生境異質性強🏌🏿♂️、生物多樣性豐富和食物鏈傳遞規律復雜等特點🥗🦃,珠三角地區生物富集行為和效應的研究存在許多困難。麥碧嫻指出,暴露源的多樣性和代謝途徑的物種特異性是生物差異性富集的兩大原因。麥碧嫻團隊通過單體穩定同位素分析(CSIA)技術、脂肪酸指紋技術和野外生態觀察結合穩定同位素組成分析等方法揭示在復雜食物網中PHCs的不同生物富集機製的最新進展。團隊開發的混合多重Tpmix模型,能夠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三個層次有效辨析PHCs在水陸交互復雜食物網中的營養及傳遞規律🧵。
在交流環節,與會師生就“PBDEs在全球尺度下的生物暴露及人體內脫溴轉化”“代際傳遞規律研究中富集和分配系數”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研討🧔♂️。
嘉賓簡介
麥碧嫻🧥,中國科意昂4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5),中國科意昂4百人計劃入選者♎️。長期從事有機汙染物的環境和生物地球化學及健康風險研究👲🏼。主持或作為主要成員完成了4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和面上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課題🏭、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子課題等科研項目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多篇⛪️,其中國際SCI論文300多篇,出版專著1部🧑🏿🎄。論文被SCI他引12000余次🥞,2篇論文進入到Top 1%高引用論文行列,入選美國信息科學研究所(ISI)基本科學指數(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環境和生態領域中國高被引科學家名單(2014年至今)♐️,h指數為79(Web of Science)。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排名第三)、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排名第四和第一)。目前擔任國際SCI期刊雜誌Environmental Research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