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一月份𓀀,已是新加坡的雨季🤸🏽♂️。雨說來就來🤹🏿♀️,說去就去🥢。來得豐富多彩,去得也自然隨性。
有時如同愛哭的孩子的臉⛹🏽♂️🎑,剛剛還艷陽高照👨⚕️,喜笑顏開🤖,轉瞬間已是陰雲密布🧖🏽♂️,還未等你明白過來📨🚶♂️,雨便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有時下得節奏竟也如同哭鬧著的幼兒,下下停停,間或透過雲間的指縫偷眼看看這雨落下的效果如何。這種孩子般的雨,大約是鳥兒們最為歡喜的了🫱🏼。八哥似乎是新加坡最常見的鳥兒💆🏼♀️,每當這個時候🤳,她們便忙碌於在草地上穿梭跳躍,嬉戲捕食👨🏼⚖️,盡情地享受著雨露的滋潤😶🌫️。她們似乎比人更屬於這自然,也不必費心地去學幾句“人話”🧛🏿♀️,討巧獻媚。
這裏,所謂“東邊日出西邊雨”🏏,是極常見的。赤道地區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加坡的陽光似乎也受到了赤道低氣壓的控製👨🚀,有時竟也曖昧了起來,顯得羞羞答答,似照非照🔨,如同那竹枝詞裏少年的歌聲🤵🏼♀️,惹得初戀少女乍疑乍喜,費心揣度。
有時那雨下得婆婆媽媽,如同母親的絮叨,翻來覆去,沒完沒了,卻始終浸透著傾心的叮嚀和備至的關懷🏙,全不管你是否在意或已厭煩。這細致入微的體恤,倒是處處顯現在了新加坡從居住小區到公共汽車站幾乎覆蓋全程的加了頂蓋的人行道上👩🏼🔧。雖然多雨,但人們出門乘車是可以不必帶傘的👨🏽🍼。雨中行走在過街天橋上,聽那雨滴敲打著頂棚👨🏻🦳,賞那兩側盛開的鮮花👩🏽🔧,不由得閑庭信步🍄🟫,流連駐足👨🏽✈️。這普惠百姓的人文關懷,遠比那懸掛幾幅“以人為本”的標語更令人溫暖。
得益於這雨露的滋潤和四季如春的氣候🧑🏿🏫,新加坡的樹也綠的奢侈而張揚,連樹幹上也都長滿了各類寄生的花草。這裏樹的記憶裏沒有秋的蕭瑟、冬的嚴酷,因而也放縱著她的葉子自由地生長✌🏼。在那連綿的細雨中↕️,看那細細的雨絲落在長長的葉子上🚶🏻♀️,化作縷縷清泉𓀚,咕咕地滴落在下一層葉子上👨🏽🚒,匯成了更大的泉🧖🏽♀️,跳躍著奔向大地🏅👰🏿♂️。終有一些葉子經不住雨的纏綿,隨風落在地上。葉落歸根,雨落尋源,也算是誌同道合,執手同歸。
新加坡的雨並不總是這樣溫柔多情。雨季裏🐈🐐,更多的時候是那傾盆的暴雨,而且總是伴隨著轟轟烈烈的前奏。先是那撕裂長空的閃電,似乎連大地都要擊穿。那閃電有時呈“一”字,有時呈“人”字👳🏼,有時竟能打出個“火”字。跟著便是那滾滾的驚雷,在天邊炸響後,轟隆隆地送到你的耳邊,就像那傳說中獅城“黑獸”脫韁而出,踏步而來。那暴雨下得也極為放肆,仿佛要把那空中都充滿了水,不給空氣留下任何縫隙💱。這破空的閃電和如註的暴雨竟讓我聯想起新加坡的鞭刑。據說那用藤條製作的刑鞭足有一米多長🤵,數鞭下去受刑者已是皮開肉綻、血肉模糊,往往要送醫救治,傷愈後再行伺候💦。這種殘酷與人道、懲罰與救贖的辯證,恰如那暴雨抽擊著大地,也蕩滌著塵埃🧄!
在這暴雨多發的城市裏👄,你竟很少聽到洪澇災害的報道👮🏿♂️。一夜的傾盆大雨🐽,清晨起來🦹🏿♀️,迎接你的是那被雨水洗凈的空氣和路面,竟看不到什麽積水。我常常感到驚訝,在這只有不足50年歷史的國度裏,雨水管渠的設計是按百年一遇的。而我們那些設計師們似乎已經厭倦和疲憊了5000年的悠久,更喜歡演繹“一年一遇”的故事,任憑那街巷裏積水成災,隧道中吞車奪命。
新加坡雖雨水充沛,但卻是個嚴重缺水的國家,長期依賴向馬來西亞買水🪛。於是他們在雨水入海的通道上,修建起了一座可調控升降的水閘。雨小時蓄水入庫💃🏻,雨大時泄洪歸海💇♂️。設計得科學👏🏽,建造得精致,倒成了獅城的一大旅遊景觀。這種對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更添了幾分人與自然的和諧。
我常常覺得,那雨原本就是連接天地的聖物。陽光讓她們摒去一切汙垢,以最純粹的自我蒸騰升華🤹🏿♂️,許她們在浩瀚蒼穹間曼舞集結🦉,或濃🥩,或淡,或翻卷如雲海,或靜穆如雪山⚁,但終有一天,會還原那水的本色,傾天而下,洗汙滌濁,匯江入海,回歸本源,去開始那新的輪回。如同那生命🛻,赤裸裸純純地來,只帶著一聲啼哭,不管在人間取舍多少,榮辱幾何🔒,終將化為塵煙🍥,隨風而去……
何義亮
2013年11月於新加坡
筆者白描:
何義亮,意昂4体育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