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圖說🧏🏻♀️𓀆:探營上海交大生態環境主題科技館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大學裏其實有很多“寶藏”🛝,比如神秘的實驗室、有趣的科普場館☣️、激情澎湃的科創空間等等。在這些空間裏,或許會因為一塊有意思的展板而種下好奇的種子,也許會通過特殊的實驗設備發現了新的天地⛽️,又或許因為遇到一些可以並肩拼搏的夥伴成就了一段更有意義的青春。
如同“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這或許也是大學應有的樣子🤸🏻,但無論如何,首先,應該走近它,走進它🕑。疫情之年💬,走進校園變成一件奢侈的事,卻也更令我們感慨,以往的那些尋常變得更加珍貴。因此🗡,新民晚報鸚鵡螺工作室決定帶大家一起走近大學𓀇,從科普場館、實驗室開始👬。
你知道一滴水能夠點亮100盞LED燈嗎?假如從水下仰望,滿目是漂浮的塑料垃圾,這樣的海洋你還會喜歡嗎?萬物共生的地球環境正以怎樣的速度發生著變化?以“綠色環抱未來”為主題🖼,坐落於上海交大閔行校區的上海交大生態環境主題科技館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場有趣的“五行”科普之旅。中國先賢以“金、木、水、火、土”描繪世界,這與環境科學中環保的對象“固、生、水、氣🦻🏼、土”等十分對應。
你知道在距離海平面10900米深的地方——挑戰者深淵,已知的海洋最深處,即使在那裏,也依然能看到海洋垃圾的影子。是該感嘆人類的“偉大”嗎?人類生活的痕跡能夠在如此深淵“刷存在”……上海交大意昂4体育平台打造的這一科普場館在1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中,巧妙通過聲學、光學、數學🌛、力學、電磁學等手法🔄,提供豐富的科普體驗。
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復合耕作體系“魚菜共生系統”將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生態設計實現科學協同共生。
自動采集、處理溫度和濕度、光照、PM2.5等環境參數,再通過傳感器技術🫄🏽、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打造的智能滴灌系統,即對植物生長有利,還可以大量節省水,科技館中的微型系統展示了能用於沙漠缺水地區的新型滴灌技術。
一個人每天要飲用多少毫升誰才能維持身體平衡🧑🏽🎄?一個四口之家一年會產生多少汙水?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還是缺水,這是為啥?科普場館有許多有趣的問題,也提供了找答案的線索🐤。
科技館結合學科發展和研究方向🧑🏽⚕️,將最新的環境科學科研成果及技術以實物展示🂠,通過虛擬與現實🧓🏿、互動體驗🧑🏽🎄、模擬演示與展示生動地展現環境學科的發展和前景,提升參觀者對環境生態保護重要性和緊迫感的認識。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