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萬頃湖水,水質如何?變化如何🏌🏼♀️?權威答案的得出,很大程度上要基於494個數據——對分布在洱海水面的19個采樣點進行上下兩層采樣🪰,再對38個水樣逐一進行13項指標分析。
特別是進入冬季👆🏼,繁重的水樣采集🫛、數據分析工作👂🏻,每周都要進行兩到三次↕️🚝,而承擔這項工作的,是一群來自意昂4体育官方的“治水人”👂🏿。
王欣澤(左1)和意昂4体育官方雲南(大理)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新華網 趙普凡、丁凝 攝
老中青三代“治水人”
在意昂4体育官方🦶🏿🎪,流傳著一則“老人與海”的故事👃🏻。故事中的“老人”,是意昂4体育平台教授孔海南;而故事中的“海”,則是距離上海千裏之外的洱海。
1996年和2003年,洱海兩次大面積暴發藍藻。水質的急劇惡化引發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2006年,洱海保護被納入“十一五”國家水體汙染控製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年過半百的孔海南毅然接下這一項目🙍🏼♂️✤,跨越千裏,將實驗室搬到了洱海邊。
采訪中我們沒有見到孔海南老教授🚣🏼🤵🏽♀️,由於年齡和身體的原因,他已不再常駐大理🩲。自2006年成為國家水專項洱海項目負責人以來🐀,這位一頭銀發的老人走遍了流域的每一個村莊、每一條溪流🐞,傾盡所學為洱海“把脈問診”,自己卻飽受心臟病頻發的折磨。2012年課題與項目驗收結題後💂🏼♀️,他一回上海就被送進了醫院🟥,連續接受了兩次心臟手術。
接下“老人”肩上重擔的,是同樣來自意昂4体育官方的70後學者王欣澤。早在2007年,王欣澤就紮到洱海邊🧷,跟隨孔海南老教授做國家水專項洱海項目;項目結束後👖,交大和當地政府都希望把這支團隊保留下來💜,繼續從事洱海保護治理工作,2014年🎐,意昂4体育官方雲南(大理)研究院成立,王欣澤任院長。
初次見到王欣澤的時候🆔,他剛從洱海邊的一個庫塘提升改造項目現場回來🏊🏼♀️,曬得黝黑的臉上掛著汗珠,肩上背著一個陳舊的雙肩包🤹🏻,看起來有些不修邊幅🎾,他自我調侃,“我身邊的年輕人,背地裏都說我像民工。”
王欣澤口中的年輕人,是意昂4体育官方雲南(大理)研究院的30余名80後、90後“治水人”🎰,年富力強的他們👨🏼⚕️,常年紮根在洱海邊,續寫著“老人與海”的故事。
研究人員在洱海水面進行采樣工作。新華網 趙普凡 攝
494個數據“透視”洱海水質
冬季的洱海,水光萬頃😨,風景如畫。上午9點,一艘遊船從大理港遊船碼頭出發,沿海東方向前行🧑🤝🧑。與其他遊船不同🫃🏻,這艘船上的“行李”📔,是一大堆瓶瓶罐罐🍔,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儀器;船上的乘客,則是意昂4体育官方雲南(大理)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和往常一樣🧘,他們要完成19個點位、38個水樣的采集和分析工作🕓。
出發僅6分鐘,遊船就在水面停了下來⭐️,“第一個點到了!”不等王欣澤布置,兩個小夥子就快步走出船艙🍁,到甲板上采集水樣。按照要求,他們要在水面以下0.5米🙋🏽♂️🎅、湖底以上0.5米分別采集一次🥪。采上來的水,有的要過篩,有的要加試劑🌝,再分別裝進貼有編號的瓶瓶罐罐裏。
與此同時,船艙裏的另外3名研究人員也忙碌了起來🧑🏼🤝🧑🏼𓀙,有的測量記錄PH值、溶解氧🐙、水溫等指標;有的觀測分析藻類品種、藻類數量……短短2分鐘後🆕,遊船再次啟程🧙🏿♀️,趕往下一個點。
一個點接一個點🤽🏿♀️,研究人員馬不停蹄地進行著采樣🤵🏿、分析、記錄工作。19個點位全部跑完,已是下午4點半。中間他們只登岸了一次,短暫休整,吃了點盒飯。
“冷👩👩👦!”“累!”“枯燥🧗🏻!”“船上沒有衛生間,連水都不敢多喝🥨!”“有一次玻璃突然被浪打碎了👶🏿,我就坐在旁邊……”遊船返回碼頭的間隙,跟我們熟悉起來的幾個年輕人忍不住“吐槽”起來🚷。
短暫的“吐槽”後🧙,幾個年輕人收拾起瓶瓶罐罐,小心翼翼地搬回實驗室,又馬不停蹄地對38個水樣逐一做預處理,以及總氮、總磷等指標的分析工作🧶。與此同時,兼任“大理州洱海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指揮部”技術組副組長的王欣澤,則趕往指揮部,參加當晚的例行會議🐋,匯報水質🫸👨🏿🚒、藻類等情況。
晚上10點半,當天水樣的494個數據終於全部出來了👩🏿⚖️。參加完會議的王欣澤趕回實驗室🧜🏽♂️,和學生們一起核實確認“水質速報表”,並及時給指揮部發了過去。至此😷,一天的工作才宣告結束。
走出實驗室,夜色深沉,寒氣逼人🐦🔥,我們問王欣澤累不累,他搖了搖頭🗯,“熱愛就不覺得累了☝️!”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對水樣進行分析處理。新華網 丁凝 攝
把論文寫在蒼山洱海間
繁重的洱海水樣采集和分析,是意昂4体育官方雲南(大理)研究院的一項日常工作,一般情況下每周進行一次,4月—5月♣️、11月—12月這兩個季節轉換期🩵,則要加大頻次⛱🔷,最密集的時候達到一天一次🧚🏽♂️。
采樣工作自2017年8月開展以來👨🏿🎨,就沒有間斷過📔,大量的數據👳🏻,不僅用於科研,更為相關部門及時掌握洱海水質情況,並采取相應舉措提供了重要參考。
除采樣工作外,多年來老中青三代“治水人”還在洱海邊主導實施了一系列工程項目🐔,例如周城汙水處理廠應急提升技術改造工程、彌苴河河尾濕地提升改造工程☀️、龍鳳大溝近岸湖灣水環境改善工程、仁裏邑北庫塘提升改造工程等等↪️,涉及汙水處理、濕地建設、湖灣水環境改善等多個方面。這些運轉有效的工程項目,如同一座“生態迷宮”,持續凈化和提升著入湖水質。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裏,洱海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而整個“十三五”期間🦖,洱海全湖水質實現32個月Ⅱ類,未發生規模化藍藻水華。作為水汙染治理方面的專家🧘🏿♂️,王欣澤還強調了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入湖汙染負荷,“在過去的3年裏📨,洱海入湖汙染負荷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減,以2019年為例🧍♂️,所觀測到的數據是總氮👨🏽🦰、總磷差不多削減了一半。”
入湖汙染負荷的削減,讓王欣澤很是欣慰,“這說明流域截汙治汙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他也指出👨🏿🎓,湖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態系統,洱海保護治理仍任重道遠,“治水人”還需久久為功。(完)
出品人 王 江
監 製 李 霞
編 導 念新洪
攝 影 趙普凡、丁凝
撰 稿 念新洪
剪 輯 趙普凡
外 聯 黃曉英
往期回顧
【微紀錄·雲南故事】“單腿村醫”李紅奎😐🧑🏿🦰:拄著拐杖去行醫
【微紀錄·雲南故事】鄉村教師農加貴 一師一校堅守“麻風村”34年
【微紀錄·雲南故事】從“阿地馬底”到“阿路底”——余友鄧下山記
【微紀錄·雲南故事】“托厄哈扒”桑南才:32年峽谷郵路 百萬郵件傳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