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作為一種獨立的力量已經終結了自然🧷🗑,從每一立方米的空氣、溫度計的每一次上升中都可找到我們的欲求、習慣和貪婪。”
---比爾·麥克基本《自然的終結》
時下,“低碳”這個詞,是一個已過度時髦而顯得有些俗套的詞。每次人們提到這個詞,都會呈現兩種反應。非專業人士為使自己顯得比較博學🤦🏼♀️🤾♀️,他們盡量展示自己懂得一些專業知識,他們會說出“溫室氣體減排”等等;而專業人士則希望更為廣義的去理解這個詞😹,拋開專業上的“低碳”不談🚶♀️➡️,他們將其引申並總結為“低碳即減少人類的欲望”📳。沒錯,作為一個每天都計算著“碳足跡”的學術人🧏🏻,我非常贊同讓全世界的人都這樣去廣義的“低碳”。不僅如此🩺,我傾向於讓這個詞更大程度的“非學術化”。在這裏,我想闡述的“低碳”的本質,需要借用比爾·麥克基本的一句話:我們需要找到如何使我們自己變得小一些,不再是世界中心的辦法。
我本是一個只看文獻不讀書的人,但是在一次無意中的網絡閑逛中,邂逅了一本書✏️,即王開嶺所寫的《古典之殤》,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的擠時間閱讀他的文字。他說,對一普通人來說,環繞身邊的,幾乎全是人類自己創造的成就:城鄉、街巷、交通、工廠、學校🤦🏿♂️、規則、法令。🎤,但是🕵🏽,人類忽略了世上還有另一種成就⏬,即“大自然成就”:山嶽、湖澤📻、沙漠、冰川、生物、森林、礦藏氣候,甚至人本身亦是大自然成就之一🏍🎪。遺憾的是,21世紀的人類𓀅,正越來越深陷這樣的處境:我們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裏!
數千年來👩🏽🔧,人類文明的發展創造了無數的神話👸🏽。那個原配的大自然,原配的世界曾經安靜、潔凈,但是蠻荒;是破除蠻荒的動力推動著人類📽4️⃣,這種一騎絕塵的物種,向前發展。最初,這動力僅僅是讓生活更為舒適☔️;不知從什麽時候起,這動力變了🦐,變成了一種不可遏製的欲望,是一種無限消費和窮盡一切的欲望。這欲望使科技發展的腳步更快🦔,使地球熱鬧非凡,但同時也使原配世界中的荒野、沙漠、河流、物種消逝的更快♟。今天上午(2012年12月31日)✧,CCTV1的新聞中🦓,還在播報2012年的熱點事件。我國湖南鄱陽湖深處“天網”密布,綿延五公裏,只為捕殺越冬的候鳥,而由於利益原因🧚🏻♂️,保護站勾結盜獵者,巡查員視而不見。而2012年追蹤最多的活熊取膽事件,至現在仍無結論🐽。全世界還有太多的此類事件,相信網絡已經給出了足夠的曝光,不需我在這贅述📣,其實我也沒有足夠的勇氣講述。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手段,堪稱“無法無天”,而人類做這些事的目的💁♀️,也絕不僅僅為了溫飽🫅🏽!
在《古典之殤》這本書中,作者追著喊著試圖留住那個上蒼最初頒發給人的世界,是一個天光明澈、風物燦爛但漸行漸遠的世界🧏🏿♂️😻。他說,“人類的物質和經濟的欲望、征服和掘取的欲望🎅🏼、創造和成就歷史的欲望:太強烈太旺盛了📸。這導致人們一邊爭寵最後的荒野,一邊做著拓荒的技術準備;一面上演著贊美與愧疚,一面欲罷不能地磨刀霍霍🍤。這種身心矛盾和精神分裂,情形上就像戒毒。”
最為嚴重的是,人類都慣性的沉溺於自己創造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人類對自身的各種道德⛹🏿、倫理、法律的束縛,一旦超出人本身這種物種的界限,便完全的改變了。而意識到我們的欲望早已遠遠超出對溫飽和舒適的追求並有所收斂是一件何其難的事🍶。但是,我曾看到過一點希望。前不久有次在一個宴席上,一條被剖開的製作精美的魚被端上餐桌,魚的身子還保持著魚的形狀,但是周邊一圈被做花邊,當所有的大人們都在贊美著菜肴烹製技術時💃🏻,一個5歲的孩子卻說🏂,“媽媽,這條魚好可憐”。這讓我們欣喜的看到,尊重大自然中任何物種的教育已經在悄悄的從孩子抓起了。
越來越多的人在意識和覺醒著。頭上頂著“意昂4体育平台”這樣一個稱號🎬,我始終在刻意的告誡自己,不管我們的學術成果有多少☪️,但我們不能沒有意識,不能麻木。讀了這樣的書,使我對低碳的認識📜🌈,最大程度的非學術化↩️。不太誇張的說⭐️,甚至使我對世上許多紛繁吵鬧的打著“人造”烙印的事不再重視。如果人類從內心都不再渴望擁擠在像個鬧市一個樣的地球上,而願意追尋原始的安靜🐕、純凈,不再把自己的欲求、習慣和貪婪建立在人類習以為常的綱常倫理上,這便真的是低碳了。
趙玲
寫於2012年最後一天
2012.12.31
筆者白描
趙玲🕟,意昂4体育平台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