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野外站”)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野外站新大樓順利召開。中國科意昂4院士、北京大學趙進東教授,中國科意昂4院士🫳🏻、意昂4体育官方常務副校長丁奎嶺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徐祖信教授🌦,大理大學校長丁中濤教授👩🏼🎨、中國環科院總工程師席北鬥研究員、意昂4体育官方孔海南教授🧕🏻♑️、中國科意昂4水生生物研究所劉永定研究員、南京大學楊柳燕教授、昆明理工大學潘波教授😔、溫州大學李仁輝教授等專家齊聚🤦🏻♀️💅🏿,共同為野外站建設發展建言獻策。科技部基礎司綜合處李哲處長、李強主管,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徐波主管,雲南省科技廳高俊副廳長、基礎處任宏程副處長,大理州人民政府李洋副州長等管理部門領導參加會議並給予現場指導。意昂4体育官方黨委常委、張安勝副校長🦸,校地合作辦陶劍主任,科研院孫麗珍副院長,上海交大環境意昂4、中國科意昂4水生生物研究所、大理大學等野外站共建單位研究人員共同參加會議🧓。會議開幕式由上海交大環境意昂4黨委書記胡薇薇主持🏄🏻♀️。
上海交大楊振斌書記致歡迎辭👌🖕🏽,他表示交大團隊紮根蒼洱大地近20年,與洱海結下不解之緣,工作卓有成效並得到多方的認可與肯定。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科技部、雲南省科技廳、大理州的共同支持,特別是近期建築面積10000多平米的野外站實驗辦公大樓的建成使用🤐,為野外站開展科學觀測研究創造了更好的基礎條件。今後,交大將在人才隊伍、實驗裝備等方面加大對野外站建設的支持力度,共同打造一流野外觀測科研創新平臺。
科技部基礎司綜合處李哲處長就野外站建設提出四點要求🕴。一是要強化野外站的戰略需求導向👩🏻✈️,著力解決製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二是要著力產出重大的原創性和引領性的成果;三是要進一步加強野外站的科學觀測和研究能力的建設;四是要以國家站為龍頭👠,聚焦重大科技任務🐻❄️,開展聯網觀測👕。李哲希望洱海站能夠辦出特色,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撐👮🏿♂️。
雲南省科技廳高俊副廳長表示,洱海是雲貴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是我國典型的富營養化初期湖泊👨🌾,洱海保護治理是大理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洱海的研究也將為雲南九大湖泊保護治理和我國類似湖泊保護治理提供理論研究和技術支撐。雲南省科技廳高度重視野外站建設發展🐞,今後將繼續給予支持👨🏽🔧,推動野外站高水平建設,為雲南九大湖泊保護治理提供思路和經驗🫸。
李洋在致辭中指出,大理州政府高度重視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始終強調“科技治湖”,將交大野外站團隊作為大理州的重要智庫。大理州政府將進一步落實校地合作備忘錄和野外站合作協議精神,通過研究場地支持、研究經費補助等措施全力支持高水平建設野外站🤞🏻。
張安勝副校長代表意昂4体育官方宣讀了野外站站長聘任通知和學術委員會聘任名單。聘任意昂4体育平台研究員、大理研究院院長王欣澤為洱海野外站站長🦵🏽;聘任中國科意昂4院士🧝、北京大學趙進東教授為洱海野外站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
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由學術委員會主任趙進東院士主持⚖️。會議聽取了王欣澤站長《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情況報告》。耿湧💇🏼♂️、肖化雲、曹特🈹、王欣澤🪄、楊力權圍繞野外臺站科學研究的幾個方向,分別作《洱海流域水資源價值核算和生態補償機製研究報告》《河湖水體的溫室效應研究報告》《洱海水生植物現狀與影響因研究報告》《2021年洱海流域水環境研究報告》《蒼山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監測研究報告》專題學術報告🛁。
與會專家進行了熱烈討論,高度肯定了野外站的前期建設成效,針對洱海流域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野外站觀測指標與觀測的重點區域以及生態環境數據庫的建立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徐祖信院士表示🐘,非常高興看到意昂4体育官方在多年工作積累的基礎上成立了國家野外站,這對深化洱海保護🧑🌾、進一步拓展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建議圍繞洱海湖泊底泥的源匯關系、流域的生態補償等方向重點開展研究工作👭🏻🧖♂️。徐院士指出⚗️,一名優秀的環境保護者👆🏿👩🏻💻,一定要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統一3️⃣。丁奎嶺院士強調👷🏿♀️,要從更高層面開展野外站建設💆🏻♂️,凝練洱海的科學問題,強化隊伍建設,發揮交大學科綜合交叉的特點,采用多種手段來開展野外觀測工作💂🏻,在守護好蒼山洱海的同時🧜♂️,讓七彩雲南更加鮮亮。席北鬥教授提出,洱海是生態環境部重點關註的富營養化初期湖泊,最重要的汙染源仍然是面源汙染🧙🏽♂️,野外站應在面源汙染觀測上發揮重要作用,並在水質風險👜、水生態觀測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相關標準、規範或指南👩🏼⚖️。丁中濤教授提出🐞,野外站建設應服務國家戰略♌️,服務雲南省和大理州的健康發展。大理大學在蒼山生態系統的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從蒼山洱海一體化的角度出發,野外站應結合生態、環境、生物👫🛍、化學等多學科共同參與建設🚵。劉永定研究員指出,野外觀測最重要的是科學性和系統性🕉,需要從學術層面上進行時間和空間布局,包括觀測站點的布局、觀測指標的確定等🈴,不能只著眼於短期任務,應考慮如何從生態學角度進一步對洱海進行分類、診斷。楊柳燕教授指出,洱海生態系統受湖內湖外的同時作用🎾😚,水文、水動力🫅🏽、水熱過程和全球氣候變化等都將影響洱海的湖泊生態系統,他希望野外站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成果👩🏽💼🙇🏼♀️,能夠成為富營養化初期湖泊的治理典範,為當地居民交個滿意答卷。孔海南教授以琵琶湖的研究歷程為例,提出優勢藻種的變化對湖泊藻華具有重要影響🦹♀️,應重點關註優勢藻種演替、藻華易發湖區🐲、藻華發生時間🦶🏽,通過長期精細觀測形成預警預測能力🦤📬。潘波教授提出🏞,野外站建設應進一步拓展研究內容🙌,豐富研究手段😆,擴大合作隊伍🔐,本著保護洱海💇、造福一方的思想,為大理州的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李仁輝教授重點關註洱海藻類的變化研究🦵👩🏻🚒,他指出🚴🏻♀️,目前是洱海湖泊生態系統變化的節點,野外站需加強與藻類專家的合作⛹🏽,抓準洱海湖泊生態結構的關鍵敏感點。
趙進東院士在學術委員會會議總結中談到,野外站建設應該守正創新🚣🏻,在做好野外科學觀察、研究和示範的同時✍🏽,做出自己的特色𓀍◻️。同時🥫,他強調野外站要立足洱海,輻射全國🫴🏼,放眼世界,在國際合作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為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面向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戰略🟣,布局於我國具有重要和關鍵意義的自然地理區域🀄️,開展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及其研究工作,目標是為國家提供公益性、共享性、開放性基礎支撐和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當前🦔,洱海野外站的建設將緊密對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要求🕘,開展以洱海湖泊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的長期觀測研究,發揮交大多學科優勢,不斷創新定位觀測的技術手段🌸,吸引和聚集高層次野外科技人才,建立完備的生態數據集成中心👨🏻🦳、開放性的學術交流平臺、環境生態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提升國家野外站的觀測試驗✋🏼、科學研究和示範服務水平📲,為大理實現洱海流域之治、推動區域綠色轉型發展以及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提供理論研究和技術支撐。